图片 浅谈道德叙事论_中国竞彩网▎竞彩篮球

中国竞彩网▎竞彩篮球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 > 伦理道德 > >

浅谈道德叙事论

来源::未知 | 作者:中国竞彩网▎竞彩篮球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关键词]道德叙事 道德教育 信仰 
  [论文摘要]当前道德教育重抽象的理论导向,忽视与人接近的生活教育。这种缺少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道德教育难有成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提倡古老的道德叙事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贴近生活,走进心灵的教育方式给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改进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入侵,青少年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重利轻义、重经济轻政治、重个人轻集体、重自由轻纪律、重民主轻法制等。这些渐渐衰败的道德表现给教育者提出了许多挑战,我们当前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也似乎是急功近利的,没有认真研究教育对象,而只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力求解决问题。这种力求解决问题的教育方式永远都是滞后的。出问题了采取补漏洞的方式,治标不治本。教育者无休止地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这种缺乏超前意识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更多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另外,在道德教育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是“预防为主”。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预防青少年出事,所以任何一项法律和制度甚至是会议精神都有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这种复杂却又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往往是难以发挥作用的。这种出问题解决,不出问题预防的教育模式无法具体落实我们的核心价值教育。所出的问题也是有增无减。这种缺乏对人的研究的教育无法形成一种理念进入人心,而没有进入人心的理念永远都是身外之物,更没有办法形成一种习惯,更不可能成为信念和信仰,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于我们缺乏对人的研究和了解。特别是处在特定时空中的教育对象,传统道德教育“把儿童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科尔伯格语),因而强调道德条目的灌输”。 
  这种灌输的结果只会导致被教育者的反感,出现了“教”和“学”这一对本不该出现的矛盾体,教师怕教,学生怕学,教学的和谐过程也将会变成“矛盾运动”而无法协调。这种道德教育的困境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不应该只重视抽象理论和空洞说教,把道德教育还原为本真生活的轨迹,因为道德始终是与生活相伴的。陶行知先生讲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思”,“健康的道德环境需要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共同营造”。 
  这表明道德教育应寓于生活之中,体现生活、表达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诚信、正直、善良和正义等价值观念。由此看来,重塑道德复兴之路势在必行。 
  l古老而又具有活力的道德教育方法 
  道德叙事是教育者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采取讲故事的手段来传递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这种叙事的教学方法非常贴近生活,教学内容丰富,直观形象。道德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叙事的形式出现。如《论语》、《史记》等都传递着一种价值观念,都是借鲜活的故事情节传输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故事的载体丰富多彩,可以是寓言、童话,也可以是歌谣和剧情。这些形象、生动的道德教育方式似乎在现代已经被尘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无休止的空洞说教,失去了本应该保留的教育活力。道德叙事的回归,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福音,因为这是一种生活化了的教学方法,其间充满了人情味和人生关怀。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极具亲和力,有许多东西会无法抗拒的流淌进心灵。这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素质。无需灌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接受。可喜的是,我们有许多道德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涉足道德叙事的教学手段。重读中国古代优秀叙事的传统。如一些小学就自编歌谣来代替理论的说教,删去了以往那些连成人也难以悟出的大话和空话。其实一种好的思想不用苦心于如何扎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灌输是没有意义的。背下来的东西只是一种常识,它不是一种思想。这种灌输和说教无异于写在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仅仅这几个字不会让人悟出生命的价值和文字里透出来的震撼。为什么《泰坦尼克》可以创影视的历史,就是因为它能够对视觉、听觉产生很大的冲击,正是这种丰富、形象、鲜活的场景才让故事深入人心并且悟出它的价值: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贵,什么是低贱。求生的欲望是任何人都有的,但就在生死关头你就能尽阅生命百态故事。有人为爱可以舍弃生命,有人为财可以舍弃爱情,有人为老人和小孩留了逃生的窗口而舍弃自己,有人为了逃生而舍弃更多的生命,乐师可以敬业到生死不顾把最后的音乐留给人间。这就是叙事的魅力,核心伦理价值一览无余。多年以后还想再重温一遍,如同读一本书,因为它总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叙事就是这样通过故事的叙说来达到教育目的,道德叙事也一样,可以通过多种叙事手段来起到殊途同归的作用,使核心价值深入人心。 
  2充满生命色彩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饱尝低效的苦果之后,人们不得不从糟糕的道德教育中另谋生路。正如A.威尔森教授所说:“正当中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文化与社会变迁现象横扫全国而竭尽全力,以便有效果的教导下一代良好的道德标准时,或许可以从美国过去的经验里、从他们的错误和成功中学习到有效于中国的教训。”

美国在道德教育中采用道德叙事的方法和手段来传递核心价值理念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道德叙事的效果和影响,詹姆斯.威尔逊有过论述。他认为:“道德故事以三种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第一种是传递一种道德信息。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因果论的性质,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让人经久不忘;第二种是激发道德情操(moralsentiment)。故事激起了我们体验他人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们取得胜利的喜悦,而这正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故事帮助我们体验他人的生活,唤起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操;第三种扩展思想视界。故事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界’,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人类的普遍性相协调。” 
  道德叙事大多传递着一种善恶的因果论,总是倡导人们培养虔诚的美好心灵。故事往往激荡起人们内心行善积德的美好愿望,体验他人的疾苦,唤醒我们的良知。并且打破由于时空禁锢下的狭隘与自私。道德叙事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新回归道德教育,其发挥的巨大作用取决于叙事本身。叙事总是取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叙事总感觉与自己的生活很相似,是在演绎自己的道德,总会找到许多相似性而引起共鸣。或者欢畅、或者悲伤、或者超越,都会与故事情节紧紧纠葛在一起,梳理出一些人性的亮点供人生慢慢消费。 
  道德叙事总是形象、全面而鲜活。进入人心也是潜移默化而非强加。而且知识传递的过程不是灌输,也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平等开放式的交流,给人的教育和启示总是深刻的。因为教育总是源于生活,不食人问烟火的教育总是抽象而空洞,不具有任何意义且不会产生教育效果。当然道德叙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寓言、歌谣、典故等。另外,生命叙事在教育过程中同样能发生很大的激励作用。生命叙事就是讲述生命的故事,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进行叙说或诠释。叙事主体讲述生命历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叙事主体在讲述过程中总会倾注深深的感情,或自豪、或悲伤、或内疚,总是些值得追忆或反省的岁月,听着总会反观对照自己的生活。从讲述者身上得到启示,从而静观生命,提升阅读生命的能力,反思生活的水平。因为听生命故事时总有一种期望,就是进入别人的心灵世界分享快乐号阮伤,爱与恨、情感与理智。分享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自己的价值判断过程,在情感与理智中做出价值选择。当然我们在生动的叙事中传递的是积极的正面价值。反面的生命叙事也只是积极生命的观照和衬托。 
  3道德叙事是符合人本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 
  道德叙事或者生命叙事在育人方面都能呈现出独特的潜能。这除了叙事本身的特质外,还与被教育者的特点有着极大的关系。人总有一种求新、求变的思想,不管是童心还是成人的思维。故事总是反映一定的哲理,总是环绕着一定的人生轨迹运行,故事展开的同时也总会勾起听者人生轨迹中一些片段中的意境。从而触动听者潜意识的价值感官,催生出人对同情、正义、良心等价值体系,认识、强化人的价值理念。因为在叙事中,叙事主体总会融人一些感情色彩,或赞同欣赏、或否定厌弃。这是情绪和价值判断传递的同一过程,总会让听者有设身处地的感觉,产生移情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中去探索,移情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功能”,具有引发助人行为、抑制攻击性行为的亲社会功能。 
  生命叙事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功能,是因为生命叙事的听众总是自己最知心的,生命故事里总流淌着自己的真情告白和切身体验。此时最容易产生“庄周梦蝶”般的效果,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移情强化了人们的关爱、公平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促使个体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进而做出亲社会性的道德行为。” 
  贴近生活的叙事总是丰满的,总是充满着生命的色彩。克服了传统的灌输方式,从心理上调适了以往被动教育的排他性,使道德教育具有了生命力。 
  道德教育事关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价值观的教育并不是按教育者的想当然的愿望为转移的,教育的出发点旨在提高教育对象的素质,所以研究教育对象非常重要,因为教育是双向的,教育效益不在于我们做了多少,而在于被教育者接受和内化了的程度转化成为素质的多少。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只有适合当下的教育才有意义,否则将会变成毫无针对性的空洞说教。另外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无法担负提升人的道德教育的重任,往往只有多种教育方式才能完成塑造人的伟大工程。 
  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古老手段,其特点呈现出许多育人的优势,可以作为提高道德教育效益的重要补充。


中国竞彩网▎竞彩篮球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